序号 |
报告人 |
职称 |
单位 |
报告题目 |
报告日期 |
1 |
靳秦建 |
博士 |
美国堪萨斯大学 |
How Asian mineral dust interacts with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
3月24日 |
2 |
张军科 |
副研究员 |
西南交通大学 |
基于全样及单颗粒方法对大气细颗粒物的研究 |
3月31日 |
3 |
诸葛小勇 |
副研究员 |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
全球静止气象卫星介绍和卫星遥感辐射基础理论 |
3月31日 |
4 |
秦大河 |
院士 |
中国气象局 |
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 |
4月1日 |
5 |
刘奇骏 |
副研究员 |
国家气象中心 |
Grapes模式云参数化方案的研究 |
4月2日 |
6 |
马占宏 |
教授 |
国防科技大学 |
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边界层过程的影响研究 |
4月14日 |
7 |
丁一汇 |
院士 |
中国气象局 |
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
4月14日 |
8 |
黄昕 |
副教授 |
南京大学 |
气溶胶-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
4月15日 |
9 |
Greg |
教授 |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
Use of Aircraft Cloud Microphysical Observations for Quantifying Ice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Processes, and their Uncertainties |
4月21日 |
10 |
丁瑞强 |
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Influ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Dipole on ENSO: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4月21日 |
11 |
刘建强 |
研究员 |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
中国海洋卫星及应用的进展 |
4月23日 |
12 |
叶谦 |
教授 |
北京师范大学 |
人类世时代背景下的气候变化风险 |
4月23日 |
13 |
刘子锐 |
副研究员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气溶胶多相化学:二次过程观测与模拟 |
4月23日 |
14 |
吴国雄 |
院士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青藏高原与天气和气候—I 亚洲季风和极端天气 |
4月23日 |
15 |
刘屹岷 |
教授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青藏高原与天气和气候—II 宜居气候 |
4月24日 |
16 |
徐建军 |
教授 |
广东海洋大学 |
全球增暖下热带气旋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 |
4月27日 |
17 |
周文 |
教授 |
香港城市大学 |
East Asian Winter Climate:Ural Siberian Blocking & East Asian Trough |
4月28日 |
18 |
任福明 |
研究员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
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DSAEF)理论及其对台风预报的应用研究 |
4月28日 |
19 |
李占清 |
教授 |
美国马里兰大学 |
论气溶胶在全球气候系统及中国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4月29日 |
20 |
王斌 |
教授 |
美国夏威夷大学 |
Global Monsoon Response to External Forcing and Internal Variability |
4月29日 |
21 |
王林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急流遥相关与欧亚大陆夏季气候 |
5月11日 |
22 |
黄平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ENSO对印度夏季风影响的年代际转变及机制 |
5月13日 |
23 |
段安民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对亚洲季风爆发的指示意义 |
5月14日 |
24 |
李积明 |
教授 |
兰州大学 |
云重叠研究进展 |
5月14日 |
25 |
汤绪 |
教授 |
联合国减灾署 |
气象与灾害应急服务国际合作 |
5月14日 |
26 |
陈权亮 |
教师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印太暖池海温变化与平流层水汽的多尺度联系 |
5月17日 |
27 |
刘欢 |
副教授 |
清华大学 |
交通运输源排放表征及多尺度大气环境影响 |
5月19日 |
28 |
傅伯杰 |
院士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科学计划—概念框架与案例研究 |
5月19日 |
29 |
刘诚 |
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大气痕量气体立体遥感 |
5月19日 |
30 |
林金泰 |
副教授 |
北京大学 |
大气环境变化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 |
5月20日 |
31 |
Zbigniew |
院士 |
波兰科学院 |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on Intense Precipitation and Floods |
5月26日 |
32 |
傅聃 |
助理研究员 |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
Central American mountains inhibit eastern North Pacific seasona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
5月27日 |
33 |
张艳丽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大气痕量活性有机气体 |
5月27日 |
34 |
孙颖 |
研究员 |
国家气候中心 |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
5月28日 |
35 |
刘东 |
研究员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及进展 |
5月31日 |
36 |
Byung |
教授 |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gress |
6月2日 |
37 |
诸葛小勇 |
副研究员 |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
静止卫星成像仪云和降水反演产品、应用实例和前景 |
6月2日 |
38 |
袁嘉灿 |
研究员 |
复旦大学 |
全球变暖下温湿复合型热浪的响应和人口暴露研究 |
6月3日 |
39 |
曾智华 |
研究员 |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
近海台风强度变化试验(EXOTICCA)研究进展 |
6月3日 |
40 |
张小曳 |
院士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人类活动对数值天气预报和碳中和影响研究的思考 |
6月9日 |
41 |
李婷婷 |
副研究员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源甲烷排放与碳中和 |
6月11日 |
42 |
刘征宇 |
教授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
A Theory for Seasonal Predictability Barrier |
6月16日 |
43 |
王军 |
副教授 |
南京大学 |
陆地碳循环年际变率及其机制研究 |
6月25日 |
44 |
李国平 |
教授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青藏高原天气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
10月20日 |
45 |
李跃清 |
研究员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西南低涡涡源研究的有关进展与主要问题 |
11月17日 |
46 |
Robert |
博士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Change Processes Using Aircraft Observations |
11月23日 |
47 |
高树基 |
教授 |
海南大学 |
海洋氮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 |
12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