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科普活动——“探气象奥秘,护母亲河生态:气象观测小专员”。该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讲解,激发青少年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弘扬科学精神。

活动伊始,小专员们在滨江楼广场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整齐有序地前往校内气象观测站。沿途,老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了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天气现象的成因以及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小朋友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提问,老师们也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抵达气象观测站后,同学们亲眼见到了多个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老师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为大家科普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等气象知识,鼓励大家动手尝试、亲身实践。同学们踊跃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简单的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了气象科学的魅力与严谨。
通过一上午的参观学习,小专员们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对气象科学的感性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许多同学表示,这次活动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并对气象工作者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继上午校内气象观测站的实地学习后,下午的活动在校外气象谷的相风台展开,为小专员们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气象学习与体验。
午后,同学们齐聚气象谷的相风台。在展馆宣讲人员的引导下,小专员们依次参观各个主题板块。讲解员以温和生动的语言,系统介绍大气科学的相关内容,让同学们不知不觉沉浸于气象科学的海洋之中。随后,我校陈老师进一步拓展讲解内容,从气象研究的历史演进、实际业务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气象知识,多维度、全方位地为同学们揭开气象学的神秘面纱。
过程中,陈老师特别介绍了馆内多种模拟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并鼓励同学们亲手操作体验。在龙卷风模拟、地震体验等互动环节,小专员们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探索欲望,通过模拟环境直观感受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深刻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我校举办公益科普活动的意义所在。
活动的最后一站移至户外场地。陈老师生动地引用树叶的例子展开介绍地质岩层、土壤结构等自然要素,简要讲解它们与气象、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大家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保护母亲河、守护绿水青山的意义。至此,本次科普活动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
通过全天丰富而充实的学习体验,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气象科学的认识,更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气象、地质工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与敬意。此次活动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挥气象学科特色、服务社会科普教育的一次具体实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继续依托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更多优质的科普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知识不断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