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

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15 16:44:52  浏览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年度累计开放天数280天,年接待包括周边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社区居民在内的参观人数达24500人。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基地赴南京书人实验学校、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吴江中学、育英二外、沭阳如东中学、泗洪中学、泗阳致远中学等中小学,开展科学家精神主旨报告会、科学家故事分享会、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和互动科普体验营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作“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的未来”等主题科普讲座,向南京书人实验学校捐赠气象科普书籍100余本,开拓中学生的科学视野,培育中学生的科学精神。累计服务学生6000余人。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科技活动周期间,基地承办“气象万千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为全国气象学科的高校师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气象科技成就和科学知识交流平台。活动规模盛大,参与面广,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3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6支队伍参加,队伍成员涵盖了气象专业和非气象专业。活动辐射受众面广,不仅为高校师生互学互鉴互动、深度融合交流创造搭建更多平台,在同台竞技中激发同学们科学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吸引了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关注,为气象科技发展储备更多的“有生力量”和“源头活水”。竞赛通过光明日报APP、光明网、科普中国、知乎、哔哩哔哩网站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方微信平台等媒体进行报道直播,观看人数达403万人次。同时开设以“乐享科普盛宴,体验气象万千”为主题的集知识、文化、互动为一体的科普集市,现场通过实际演示、体感互动、手工制作等主要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气象科技的奇妙。该活动是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全国性重点示范活动,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活动经验刊发在《全国科普工作动态》2023年第4期。

2.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通过多方主体联合、优质资源整合的方式,围绕气象科技创新、科学教育、气象科普、科学家精神等开展联合行动,掀起科普活动热潮,打造全民科普盛宴,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联合江北新区科协举办“奏响时代强音弘扬科学精神”——南京江北新区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共同发布南信大“科普研学地图”和江北新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宣传片。先后邀请了国防科技大学钟中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ancis Zwiers教授、我校王会军院士、徐邦琪教授等四位气象专家,面向大气科学拔尖班开展开展“传承气象精神展现拔尖风采”系列科普讲座,助力拔尖班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此外,开展全国科普日之与机器人面对面、科技创新与竞赛激荡、湖泊与气候变化专题讲座、气象和环境预报系列科普文章展示、科学家故事分享会和互动科普体验营、科普研学之参观“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展厅活动、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臭氧层保护日“低碳降污助力绿水青山”科普宣传活动和走进气象观测基地体验活动等,激励着同学们为气象科学以及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期间,学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5000余份,新闻宣传报道文章30余篇,有近10000人直接参与科普日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系列活动得到新华财经、江苏省科协、南京市科协官方网站、江苏科技报等多平台报道,反响良好。活动也为基地积极探索科普工作创新模式、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良好平台。

3.在科技工作者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科技工作者日时值我校第五届科技活动月,在此期间开展了“我身边的学术道德模范”作品征集工作,并邀请了科技活动月期间邀请马柱国研究员、马耀明研究员、朱平研究员等专家开展16场报告,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气象知识进社区,防灾减灾惠群众”“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等主题防灾减灾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特色宣传及互动竞答等活动。制作了龙卷风、泥石流、台风、地震、家庭消防安全、电动车等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小视频,在哔哩哔哩、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通过“线下+线上”互构型科普将安全意识带到千家万户。举办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35届科普宣传周——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环省行趣味运动会活动、第六届防灾减灾千场科普讲座活动等,旨在帮助大家树立应急安全防护意识,学会防灾减灾及安全应急知识,掌握技能。世界环境日围绕“绿色”“环保”的主题组织开展宣传与践行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包括“礼赞自然”为主题的环保摄影展、跳蚤市场环保废物利用、“衣启万象,绿动青春”环保时装秀、“生态文明引领未来,低碳生活成就现在”主题宣传活动。世界地球日期间开展主题科普讲座,邀请南京大学王先彦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裴军令研究员分别作“灾变事件——溃决洪水地貌效应”“人类飘洋过海识南极的过程”主题报告。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基地借助学校官网、科普基地网站、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平台向公众公布科普活动报道、科普宣传视频等。

发布“安吖吖”系列科普小视频,包括《安吖吖应急科普-龙卷风篇》《安吖吖应急科普-台风篇》《安吖吖应急科普-泥石流篇》《安吖吖应急科普暴雨篇》等;发布科普视频《地球工程,遏制全球变暖的科技与狠活?》《<天有可测风云>推荐》《为什么高考总下雨》《走过那一年的四季》及科普公益作品《玩转气象——AR气象灾害科普》《气象卫星趣味积木》等大量科普作品。

其中,短片科普作品《四两拨千斤,福建舰上的“太极大师"》《“天宫”掠影现苍穹吾辈此课摘星辰一-“天宫课堂”第二课拓展解读》分别获第十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科普影视动画《我心中的科学家【气象大家薪火传承】系列视频(共6个)》《【气象史话】环球航行、出任总督、天气预报,气象学先驱跌宕起伏的一生》分别获第十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基地本年度着力开展了“气象共享+”童声童气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气象共享+”童声童气活动。为强化基地与社区合作与联系,共同建设好、利用好“气象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向社会和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基地联合江北新区盘城街道,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利用大气科学背景知识,先后开展了八期“气象共享+”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儿童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志愿服务进社区。1)气象知识科普志愿服务。为科普气象知识,基地走进桃湖公园湖滨社区、盘龙山庄广场等,开展“气象知识进社区,心系群众日常事”主题气象知识宣讲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资料、气象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向社区居民科普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及背后的科学道理。2)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防灾减灾日前后,基地走进洲岛绿园社区,利用《小小预报员》为载体开展气象科普的同时,发放宣传海报,向居民们科普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相关信息、主题以及应对火灾、雷雨、洪涝和地震灾情时的措施,进一步让居民们重视生命安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3)雷锋日志愿服务。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雷锋精神再践行,同时也为宣传普及城市微更新、零废弃主题理念,基地走进梅园新村社区,开展“美好生活,有你有我”2023年玄武区“学雷锋走红街巷”社区志愿服务活动。4)防诈宣讲志愿服务。基地深入盘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金融防诈宣讲活动,共同推进平安社区建设,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讲解,讲述“微信诈骗”“贷款诈骗”“养老诈骗”等身边常见诈骗案例,提醒社区居民认真辨别日常生活中电信诈骗,提高财产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杜绝上当受骗。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基地年度科普经费总额80余万元。社会经费来源包括华风集团、航天宏图、墨迹天气等气象企业合作获得的活动经费、捐赠资金或业务收入。

现有专兼职科普研究和实践人员52人,年均注册科普志愿者5000多人。现有科普专家314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8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青5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开展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基地积极联络、主动对接,与江苏省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台、南京市气象局、南京市气象台、南京气象学会、民航江苏空管分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浦口区气象局、浦口区科技局、浦口区科协、盘城街道等相关外单位合作,围绕“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主题,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如:线下科普宣讲、主题科普讲座、气象知识趣味游戏、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参观、“你好呀气象日”笑脸随手拍活动、线上答题活动、“守护地球,点亮云端”气象日主题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活动等,活动精彩纷呈,收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科普内容从传统二十四节气到现代“碳中和”,从气候变化到防震减灾,从降水监测到水资源保护,激发社会民众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引导公众进一步了解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关注和重视天气、气候变化,理解气象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一)科普作品传播力度不够。科普作品需要进一步提升趣味性,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吸引、引导公众把科普融入日常生活。

(二)基地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本年度科普基地入驻科普中国平台,需利用该平台,实现科普资源和活动共享、发布科普文章、视频等,着力提升基地影响力,让气象科普更加深入人心。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整合,还包括内容、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整合。仍需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积极性,提升科普内容质量,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科普基地和工作人员考核评优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教师在科普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既是主力军又是第一发球员,参与科普对科技人员发展没有有效激励。在科普基地和人员评优方面给与相应政策,调动学校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做科普,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为开展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大科普工作经费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进一步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就需要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和强化科普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大科普格局”的形成。

上一条:新闻分析:如何看待这一轮低温雨雪冰冻?

下一条:第九期“气象共享+”童声童气 志愿服务活动

关闭

© 2019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4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