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新闻阅读

特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宏利研究员来校作学术报告——大气•风云讲坛(2023年第02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10 09:58:10  浏览量:

报告题目:Diverse MJO genesis and predictability

报告专家:任宏利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3年4月13日(本周四)上午10:00

报告地点:气象楼423会议室

主持人:徐邦琪 教授

专家简介:

任宏利,理学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中国科协“十大”代表。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科研和业务开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专项等多项。发表学术期刊SCI论文100余篇,被SCI引用3000余次,气候预测新方法获专利3项,制定ENSO国标1项。建立了ENSO、MJO等气候现象预测、中国多模式集合(CMME)预测、以及东亚气候年际预测业务系统,助力我国气候预测能力提升。曾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技进步奖、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等。担任JGR-Atmos副编辑、WMO/WCRP/次季节-年代际气候预测工作组(WGSIP)成员

报告摘要: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季节内变率的主导模态,对热带乃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是次季节-季节(S2S)气候预测的最主要可预报性来源,因此对MJO的生成进行逼真的模拟和准确的预报是提前3-4周实现对气象灾害成功监测、预测和应对的关键所在。目前有关MJO东传事件的生成过程和前兆信号的认知仍然很有限。我们近期研究发现,过去40年间观测到的MJO生成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变化和季节依赖性,大体可划分为4种类型:先前弱频散(WD)和强频散(SD)MJO的上游接续发展、印度洋本地繁育的对流压抑(IOSC)、以及一种新颖的源于下游的西传季节内振荡(WPISO)。研究显示,这四种MJO生成类型与ENSO、QBO等背景海洋-大气异常状态密切相关,对应的初始对流状况可能倾向于后续发展成为MJO不同的传播类型。对国际S2S多模式集合的回报数据研究表明,MJO不同生成型对应的预报技巧差异明显,新的WPISO型前兆信号可为原发型MJO的发生增加约1周的可预报性,从而为改进3-4周的MJO预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由此可见,通过监测独特的前兆信号,有望对多样化的MJO生成进行有技巧的预报预测,同时也可用于数值模式的MJO模拟和预报性能评估。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2023.04.10



上一条: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联合开放课题申请通知

下一条:特邀北京大学聂绩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大气•风云讲坛(2023年第1期)

关闭

© 2019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4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