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

【新华社】烟雨入江南”将成为“过去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16 15:40:16  浏览量:

新华社南京1月16日电(记者陈席元、赵久龙)向往“烟雨入江南”的游客可能要抓紧了,今后,水墨画般的场景或许会越来越罕见。

1月15日,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在南京发布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10项研究成果入选。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加深,近年来,梅雨季的“霉味”少了,“烟雨”的朦胧感也弱了。

项目第一完成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介绍,研究团队设计了连续无雨天数、下雨日平均降雨强度、体感高温天数三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模型,发现1961年至2023年,东亚地区的梅雨正逐步远离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烟雨”特征,“最近几年的梅雨季,经常先是持续的猛烈降雨,紧接着就是连续数日的高温天气,涝旱急转频发。”

“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是这10项研究成果折射出的两个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王会军说,“近年来,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经济财产损失,气象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

在防灾减灾技术开发方面,此次就有成果入选。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合作开发的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风顺”,被专家评审组认为填补了气候尺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空白。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介绍,传统技术最多能提前两周预报可能有灾害发生,“风顺”将时间延长到未来40天,“目前,该成果已在实际业务中运用。”

上一条: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第180期研究生风云论坛如期举行

关闭

© 2019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4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