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

两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联合举办2017年度学术年会

作者:郭莲怡 邵海燕  发布时间:2018/02/06 22:41:47  浏览量:

日前,江志红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第4课题“增暖1.5℃下中国气候和极端事件的集成预估及碳排放路径优化”(以下简称1.5℃课题),以及我校陶丽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归因与预估”第2课题“工业革命以来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全球格局及归因”(以下简称年代际课题)在无锡联合召开了2017年度课题学术年会。

应课题负责人江志红教授与陶丽教授邀请,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气象学会秘书长、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冯锦明研究员和姜大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苏民研究员,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气象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陈海山教授和何金海教授等10多位专家莅会指导。我校副校长周伟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课题骨干、研究生等40多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周伟灿副校长代表学校对莅临课题年度会议的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校2017年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在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排名A+及学校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背景下,将继续全力支持1.5℃课题与年代际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任务顺利开展。

随后,陶丽教授介绍了年代际课题的研究内容、年度主要研究进展、课题的组织实施情况、2017年度的成果和不足,并对本年度的研究进展——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对PJ遥相关型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做了汇报。接着,课题组成员赵天保就全球近60年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归因、程军就北大西洋年代际尺度波动的双模态特征做了精彩的报告。陈桦对比了5种识别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方法,发现多模式集合和EEMD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陈威霖评估了CMIP5模式对IPO及其与东亚夏季降水遥相关的模拟能力等。专家们在聆听了课题成员的汇报后,就每个人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王会军院士建议可以用多变量EOF或者共同EOF进行下一步的研究,马柱国认为课题在年代际全球格局方面的研究做得还不够,杨修群建议应用投影方法来评估模式中的年代际模态。其他专家也就年代际课题的进展及骨干成员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肯定了年代际课题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同时希望课题内成员之间加强交流,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某一核心科学问题,争取获得突破性成果。

江志红教授就1.5℃课题回顾了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并汇报了2017年度课题研究进展、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等,随后课题骨干成员也依次汇报了各专题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等。王会军院士等专家聆听了课题组长及骨干成员的报告,肯定了课题在启动数月后迅速取得了丰富成果,同时希望课题组能围绕课题核心科学问题,突出“集成预估”和“碳排放路径优化”问题的研究,加强课题组成员间的沟通,继续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性成果。

最后,在江志红教授和陶丽教授的分别主持下,课题组分别开展组内研讨,总结2017年度课题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2018年度的研究重点和目标,讨论课题组内各专题之间的交流机制,补充并完善课题的管理措施,希望全体课题参与人员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与紧迫感,齐心协力、共同攻关,在下一年的工作中重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确保高效、创新性地完成课题目标。

通过此次年会,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回顾并总结了2017年度的工作成果,在互相交流与探讨中发现了不足,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目标与专题任务中的关键问题,制定了2018年度的研究计划,为项目整体阶段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DSC_4778.JPG

副校长周伟灿致辞

DSC_4864.JPG

江志红教授作报告

DSC_4784.JPG

陶丽教授作报告

image002.jpg

会议现场

上一条:陆春松教授荣获2017年度“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

下一条:大型高性能计算共享服务平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关闭

© 2019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4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210044